妙笔阁>青春校园>明末之兴汉>94.分人头和善后
活环境、高额的薪水、美味的食物,这些工匠很快就爱上了济州城,安心在这里工作不想回去了。这些工匠的到来很好的提高了枪炮、船只的制造技术,中西方技术的交融下,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绝对是物超所值。

在这些工匠的技术支持下,济州岛很快就造出了大炮。这些大炮用铜制作而成,都是大口径的重炮,被安置在济州城码头旁的炮台上面,成为守护港口的利器。虽然鲁若麟底下的舰队实力强大,但是也不得不防备有敌人前来进犯,该有的防御措施还是要设置的。

因为铜料紧缺,船用炮和轻型随军炮还没有开始生产,但是已经开始研制和准备生产了。虽然这次京师对阵清军胜的比较轻松,但那是在敌军没有装备大炮的前提下。一旦敌人用大炮轰击济州岛军队的密集阵型,损失绝对会非常惨重,搞不好会直接崩溃,这是济州岛军队的最大短板。

清军因为孔有德的投降已经有了大量的火炮,而且具备了生产火炮的能力,所以,以后面对满清大军的时候,绝对避不开对方的大炮轰击。而对付大炮最好的武器还是大炮,所以济州岛也要在这方面跟进才能真正有与清军对阵的实力。

因为在济州岛开设了众多大型工厂,大明和朝鲜的士绅们开始感受到了鲁若麟之前体会到的痛苦,缺人啊。鲁若麟千方百计搜罗的人口自己用都不够,根本就没有余力向他们提供人手。

这些士绅们也曾试图在本土建设像济州岛那样的大型工厂,但是本土的保守势力真的太强大了。对于这样人口众多的巨大工坊,传统士大夫们是横竖看着不舒服。这样的行为完全有违儒家的耕读传家优良传统,都去做工了谁来种田,到时候自家的地租给谁种?还能不能愉快的剥削了。所以那些大型工坊简直就是洪水猛兽、是异类,必须在舆论上给予强烈的抨击和谴责,这完全是礼崩乐坏之举。

官府对这样聚集大量人口的场所天然就保持了很高的警惕,这么多的无产阶级聚集在一起,没有土地缚束,只由一个人或者一家管理,本身就是危险源。要是哪天发生骚乱或者造反,他们是要背锅的。而且海禁政策依然存在,大量的商品出口还是存在风险,需要打点的关系太多,完全抵消不了那点人力优势。

所以大明和朝鲜本土根本就没有大型工厂生存的空间,何况那里也没有济州岛这样完善的产业链,产销一条龙,完全不会受到制约。因此想要在济州岛开工厂赚大钱,这些士绅们就必须先去拉人头。

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在这时开始体现,以前是帮鲁若麟买人,赚点运输费,现在是自家的生意了,积极性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流民和破产农民、市民成了宝贵资源,被这些士绅们四处搜罗运到济州岛。很多地方的治安环境甚至为之一清,算是附带的好处。

江南的流民不够了怎么办?去湖北、河南找。利益是最好的驱动力,为了获得工人,这些士绅们是竭尽所能,能量绝对不是鲁若麟可比的。见识过英国工业革命的羊吃人就知道资本家为了获得产业工人是无所不用其极,好在大明有足够多的人口满足这些初级的资本家们,不用他们走上逼农民和市民破产的道路。

因为鲁若麟对济州岛上的产业工人非常重视,各种保障制度也比较健全,想要把工人当奴隶使是绝对不可能的,济州岛上也不允许有奴隶或者奴隶式的契约工存在。所以每一个送到济州岛的工人都是宝贵的,要是你不善待他们,他们可以选择去其他的地方工作,这个权力是受到鲁若麟保护的。

因此这些士绅们如果不想自己的工人都跑光了,最好是把工人的待遇与鲁若麟的工坊靠拢,否则鲁若麟不介意把他们的工人挖光,反正鲁若麟也缺人。正因为人力的获得成本这么高,这些士绅们不敢损失任何一个人,那些流民才有机会活着来到济州岛,这也是鲁若麟设置这些条件的初衷。

否则只要想想非洲的运奴船,死一半的人是经常的事情,奴隶主依然有大笔的钱财可以赚,就是因为这些奴隶的获取价格太低了,不值得珍惜。不要把商人们的节操想的太好,没有鲁若麟约束,他们一样干的出来。

不过这种事情在济州岛是没人敢尝试的,真要有这种事情发生,只怕一上岛这些工人就会跑个精光,你的口碑也会败坏殆尽,还会受到鲁若麟的制裁和惩罚。因为鲁若麟会随机抽查移民,询问在途中是否受到虐待,一旦发现死亡比例过高,监察司就会出面调查和干涉了。

为了能让那些可怜的流民活着来到济州岛,鲁若麟也是操碎了心。

济州岛的高端人才永远是最紧缺的,虽然鲁若麟大力推广教育,但是成果还没有显现,从外面引进仍然是唯一的出路。好在这次在京师附近获得的人口都是打包带回来的,里面就有很多的读书人、医生、工匠等技术性人才。鞑子可不会觉得你是读书人或者医生、工匠就对你另眼相看,好多读书人和医生、工匠同样家破人亡,走上了流亡的道路,否则鲁若麟还捡不到这个便宜。

对于这些高端人才,鲁若麟从白翎岛开始就单独安置、突击培训,让他们尽快适应济州岛的各项规矩,接受新的知识,能够马上走上工作岗位。至于那些想要重回大明复兴家业的,鲁若麟也没有说死,承诺等战事平息后就放他们回去。至于什么时候战事


状态提示:94.分人头和善后--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