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青春校园>我真是大昏君>第二百章 朕和别的皇帝不一样

要知道历史上的明军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协同不力,配合差劲。甚至于未败先逃,专坑害友军。/p

越是多部队参加的协同作战,表现得越是不堪。/p

最着名的战例便是萨尔浒之战,明军的不堪也葬送了辽东战局,使建奴崛起难制。/p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是明军的分路合击犯了成略性错误,使得努尔哈赤得以个个击破,一战成名。/p

尽管这个结论不算错,但却不全面,不透彻,不能详述整个战事。/p

朱由校了解得也不是十分地详尽,直到询问了诸多臣子,查阅了相关资料,才算知道得清楚,也气得够呛。/p

本来是四路大军互相配合,相互支援,分进合击,还调动了朝鲜军队和叶赫部。/p

但开打的时候,杜松所部行动过快,孤立突出,遭到后金军的集力猛攻而落败;马林所部得知杜松军战败,不敢前进,为保存实力,安营掘壕,采取守势。/p

不出意外,马林所部在优势建奴的猛攻下,大败而逃,总兵马林仅以身免。/p

刘綎所率的东路军因山路崎岖,行动困难,未能按期进至赫图阿拉,且不知西路、北路已经失利,仍按原定计划向北开进。在阿布达里岗遭到伏击,兵败身死,全军溃散。/p

李如柏所部则行动迟缓,仅至虎拦岗(在清河堡东),便得到三路溃败的消息,也接到了杨镐的撤退命令。/p

然后,李部官兵听到后金哨探鸣螺信号,大声鼓噪,竟惊恐溃逃,自相践踏死伤千人。/p

还有总指挥官杨镐,坐镇沈阳,掌握着一支机动兵力,却对三路明军没有任何策应。/p

没有什么阻击、牵制,完全就是看谁来得快就打谁,这样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各个击破,朱由校觉得连菜鸟也会这样决策。/p

而明军各部不仅行动不一,还有将帅掣肘、军心涣散的大问题。/p

萨尔浒之战,明军败得不冤,但败得这般草率,这般儿戏,朱由校难以接受。/p

为了避免面出现这样的结果,即便将领们不会如此私心自重,如此畏敌如虎,如此鲁莽轻敌,朱由校也不准备再采用类似的战法。/p

通讯速度太慢,道路情况对行进影响很大,只这两个因素,就使分进合击要达到预期目的,变得充满变数,且十分困难。/p

而依次发动或许不能使建奴一下子面临巨大压力,但要分兵的话,之后的作战则会露出更多的破绽。/p

关键是各部发动的明军,可以灵活行动,没有什么限期到达的死板。能打就打,能退就退,视具体敌情而掌握。/p

这样的话,就不容易让建奴快速集中兵力,快速行动,快速打击的机会。/p

当然,在依次发动的时候,各部明军都应该做好行动准备,视当面敌人的变化而采取行动。/p

说白了,不管是同时发动,还是依次发动,差别只是在时间上。看似给建奴多了选择,但也给其露其破绽的机会。/p

至于争功,辽沈给辽镇和辽南明军,建州卫和赫图阿拉,则留给东江本部,都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地方,也不算厚此薄彼。/p

再说,这是以实力来分派的,你想独占全功,也得有与之匹配的兵力不是。/p

而朱由校担心的,其实就是毛文龙,还有孔有德等几个史上有劣迹恶名的家伙。/p

但从现在看来,担心有些多舍。这不能不说是朱由校的功劳。从一开始就采取的诸项监督分权的措施起到了效果,且一直在后勤供应上予以全力保障。/p

朕不负你们,你们也不会忘恩负义,生出对朝廷的怨念。毕竟,辜恩丧心的还只是极少数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切都有因果。/p

而这也正是朱由校与历史上其他皇帝的最大区别,知道对等,知道回报,知道赏罚分明。/p

雷霆雨露皆是恩,只这一句话就能说明所有皇帝的作事原则,以及封建帝王的德性。/p

赏你是恩,杀你也是恩,不能有怨言,磕头领着就是。/p

君父再怎么不是,臣子也要忠心报效,不能有造反谋逆之心,想想都不行。/p

朱由校曾设想过,如果自己没穿越成皇帝,却是一个饱受不公,频遭压制的官员。或者是一个只想吃饱肚子,希望朝廷怜悯减税的饥民。在明末乱世会不会造反,会不会为了不当安安饿馁而揭竿奋斗。/p

答案是肯定的,穿越者的本性,没有逆来顺受的忍死,只有不断前进的奋斗。/p

正因为如此,朱由校身为皇帝,却能换位思考,为忠心的臣子多想一点,尽量让他们感觉到付出的价值。/p

要人感恩图报,只是以封建的君臣名义吗,朱由校不是全部认同,至少他要是臣子,不会想得那么简单。/p

皇帝的这种心理表现在很多地方,不仅仅是臣子,还有他的女人。如果心细的话,是能够感觉得到的。/p

张嫣,王良妃,段纯妃,张裕妃,还有李成成,都意识到了,皇帝不是薄情寡义的人。只要你好好的,别做出皇帝不能容忍的错事,皇帝就不会薄待。纵然不是特别恩宠,也不会不闻不问,形同被打入冷宫。/p

经年两三次,跟守活寡有什么不同?皇宫富丽堂皇,跟金丝鸟笼又有什么差别?/p

纵是吃的山珍海味,穿的绫罗绸缎,住的华美宫室,身旁侍奉的宫女一大堆,估计也没有太多的快乐。/p

朱由校不


状态提示:第二百章 朕和别的皇帝不一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