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青春校园>大明天子录>第152章 比斗

元末明初,元顺帝病殁,在此情势下原先忠于元朝的西北藏族首领陆续归附明朝。

1370年,明朝军队攻取洮、岷等州,并进克元朝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脱思麻宣慰司)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遂降明。

1371年,西藏的世袭封主镇西武靖王卜纳剌(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的五世孙)携带元朝颁发的印信,率吐蕃诸部首领到南京向明朝纳款,表示归顺。明朝收缴了元朝授予他们的印信,分别授予他们为河州卫指挥同知、靖南卫指挥同知,并准予其子孙世袭。属下官吏也授千户、所镇抚等职。

1372年,故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带领六十多人赴南京朝见明太祖,表示归降。喃加巴藏卜被明太祖封为“炽盛佛宝国师”,赐玉印一颗。他还先后两次向明朝举荐故元的藏族旧官一百多人,皆被授予各级官职。

1373年正月,当时控制乌思藏大部分地区的帕木竹巴第悉(帕竹政权首领的称号)释迦坚赞(即《明太祖实录》所记的“故元灌顶国师章阳沙加”)在被明太祖封他为灌顶国师后,遣使入朝,贡以佛像、佛书、舍利。

在此之后,藏族地方的大小僧俗首领,也纷纷来到首都南京请封,明朝一律授给他们以新的官职和封号。如指挥同知、佥事、宣慰使同知、副使、元帅、招讨、万户等职,以及国师等封号。对于新封的藏人僧俗首领,明太祖要求他们“自今为官者,务遵朝廷之法,抚安一方;为僧者,务敦化导之诚,率民为善,以共乐太平”。

对于藏区的行政机构设置,明朝先后在西北藏区设立洮、河、岷、西宁四卫,在今甘、青、川部分藏区以及卫、藏地区设置“朵甘卫”和“乌思藏卫”。

1374年,复于河州设置“西安行都指挥使司”,同时升“朵甘卫”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升“乌思藏卫”为“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

明太祖为此下诏晓谕诸部:“朕自布衣开创鸿业,荷天地眷佑,将士宣劳,不数年间,削平群雄,混一海宇。惟尔西番朵甘、乌思藏各族部属,闻我声教,委身纳款,已尝颁赏授职,建立武卫,俾安军民。尔使者还言,各官公勤乃职,军民乐业,朕甚嘉焉。尚虑彼方地广民稠,不立重镇治之,何以宣布恩威。兹命立西安行都指挥使司于河州。其朵甘、乌思藏亦升为行都指挥使司,颁授银印,仍赐各官衣物。呜呼!劝赏者,国家之大法;报效者,臣子所当为。宜体朕心,益遵纪律。”

于是有了西番各个藩镇的存在,他们等同藩王,却比藩王的实力强,还不受朝堂皇帝的忌惮打压。

这样做弊端不少,但是就如同大明其他各边境一样,以这些原元朝旧部自治,也解决了不少难题。

特别是在建国初期,起到的作用非常大。

朵甘都指挥使司,简称“朵甘都司”,是中明朝对四川省西部、云南省西北部、西藏自治区东部和青海省西南部的最高军政管辖机构。

嘉靖时,蒙古人入侵青海地区,史称鞑靼土默特部或西海蒙古部。万历以后,明朝对边疆控制日益松弛,蒙古人攻占了整个青海草原,朵甘都司遂废弃。

朱祁钰可不会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

所以,无畏和无害来到了西番。

收拾了关西七卫,没有动西番诸藩镇,除了现如今的情况不允许之外,还有就是拿下这里朝堂现在也拍不出得力的人手去治理。

朱祁钰想要和平的收拢这里的权利,所以没有动手。

不动手,不代表朱祁钰不动它。

削弱这些藩镇的力量,为日后和平收拢这里的权利提前做一个准备,另一层的意思也是展现肌肉,震慑他们,让他们老实一点。

朵甘都指挥使治地,此时整个西番诸部的个个藩镇首领,僧王等齐聚一堂。

一处较大的校场上,众人正在观看一场比斗。

比斗的双方一方是五百大明军队,说是军队其实就是无畏带去的两千军情局执法卫。而另一方则是两千朵甘都指挥使的精锐骑士。

两千对五百,还是以步兵对战骑兵,即便是对大明的军事能力高看一眼的西番藩镇首领和僧王也并不看好这次比斗。

他们都认为明人太自负了。

朵甘都指挥使神色不虞的同时也在心中冷笑,明人自负,小看他们虽然让他不爽,但是如果能够在这么多的藩镇和僧王面前扫了大明的面子,或许也是不错的。

所以,对于这次比斗,尽管明面上他占有优势,他却一点都没有轻视对方的意思。相反,他十分重视这次比斗,并且为了稳胜,他还拿出了压箱底的精锐亲卫来和这五百大明军队对阵。

以强大的震撼效果碾压对方,轻松获胜,彻底打碎大明的脸面,让明人在西番诸藩镇和僧王面前狠狠的都进脸面,这是他心里最真实的想法。

至于后果,败军之将,有何颜面追究!!!

对于率先起哄要比斗的一些藩镇首领心里的那点小舅舅无畏不用猜都知道。他也抱着同样的想法,所以,当对方一提起比斗,他就爽快的答应了下来。

五百对两千,还是以步兵对阵骑兵,在别人看来这近乎是不可能战胜的事情。但是反观无畏和无害则是没有丝毫的担忧。

大明最精锐的军队是以龙武卫,羽林卫,锦衣卫,千牛卫等为主的龙骑十二卫,然后才能轮到龙骑禁军。这是大明最强大的


状态提示:第152章 比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