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仙侠修真>夺鼎1617>第三百九十八章 父与子的对话
统一协调调度福建沿海军事力量,以及建立统一指挥机构之事,张肯堂大人为南粤军出谋划策,提供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意见。

据说,在公事之余,二位大人叙谈起来,竟然是同宗之人。兴之所至,二人索性便联了宗。于是,前海盗头子、如今的南粤军水师统领张小虎,便堂而皇之的与进士出身的福建巡抚张大人。成为了同宗兄弟。当然,这些事情是要上报给李守汉和公事房备案的,否则,执法处、调查室那些耳朵长的比兔子还要厉害的家伙会上门来找麻烦的。。…。

在张肯堂为首的福建官场众人出面斡旋之下。郑芝龙愿意与南粤军商讨和谈之事。

“父帅,我们当真要与郑家谈和吗?”

在泉州港外,李华宇对着帅案后正在兴致勃勃的看着他交上去的台湾开垦说帖的守汉,却有些忧心忡忡。

守汉对于儿子的担心充耳不闻,只是将全部注意力都贯注到了李华宇所上报的这份说帖上。

这份说帖可以说是李华宇这年余来对自己在台湾地区工作的总结梳理汇报。

经过多年的积累,在台北、新竹一带,已经有了十数万人的汉族移民聚落。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步步深入,不可避免的将语言、劳动技术、商品逐渐的带给了深山密林之中的高山族人。

原本在农业生产之中只会使用小刀、短锄(还是木质的)以及以木代锄的高山族人,开始逐步的“耕种用牛车、犁耙,与汉人同。”在他们自己的山歌之中。更是唱出了“及时耕种、要求降雨”的歌词,各处村社之中,更有“勤稼穑、务蓄积,比户殷富”的变化,而崩山、后陇等处村社。更是“耕种犁耙等物诸器,与内地汉人同。”平埔等处村社也多效仿汉人的劳动方式和生产工具。在南路凤山附近的高山族人也已经懂得了及时耕种、插秧除草的重要性。而在与交通要道、水陆码头、府县城池附近的高山族人更是“习见城市、居处礼让”。…。。…。

有需要就会有市场。在往来于台湾岛和潮州、南中等地的船只上,

无不运载着大批的金属工具和布匹。金属制品是那些汉族移民和高山族人在耕种、生活之中都需要的,而布匹食盐等物则是生活必需品。在与汉族的接触活动中,台湾南北两路的高山族人用自己的土特产,鹿皮、鹿茸、金砂、樟脑等物与汉族人进行交易,换回金属工具和布匹食盐等物。特别是北路的高山族人,与汉人交易布匹,改变了男女多着鹿皮的衣着习惯,将更多的鹿皮用来与汉族商贩交换物品。

高山族人将采集来的硫磺,同汉族商贩换取布匹等物,一筐从山里采集来的硫磺。大约可以换七尺布,这个价格令高山族人兴奋不已,本文来源:,往常在山中毫无用处的这些东西,居然能够换来那么精美的棉布!不光是棉布,还有刀、斧、锄头、犁杖、锅碗瓢盆等物。

其实。贸易的品种也不仅仅局限于硫磺这些,北部山区之中的山民,更是划着艋胛(很熟悉吧?)沿着湍急的河流出山,运载着鹿皮、鹿茸、鹿肉脯、水藤、通草等物,到与汉人接近的村社之中进行贸易。而汉族的商贩,则是划着同样的艋胛,冒着船只倾覆的危险,逆流而上,在急流险滩中小心翼翼的前行到高山族村寨之中进行贸易活动。。…。

这些只是李华宇到任之前的商业贸易活动的一点缩影。

在李华宇担任台湾卫指挥使后,汉族移民同高山族土著之间的贸易活动则是更加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彰化地区的水沙连社地区出产茶叶,华宇命人用铁器与当地山民进行交易,用铁器换取他们山上的茶叶,除了自己饮用之外,更多的则是与往来于台湾海峡的佛郎机人进行交易。

而在南路凤山一带的琅峤十八社地区的山民,干脆与汉族商贩交易铁器、火药,用来捕获鹿只。在多罗满地区的高山族人,则是携带着自己挖掘冶炼出来的生金,到鸡笼、淡水等地同汉族商号进行购买各类商品,从布匹到铁器,涵盖之广,出手之大方,令人瞠目。

“父帅?”

见守汉始终不说话,只管看那份厚厚的说帖,李华宇小声的提醒着守汉,试图引起守汉的注意力。

“话华宇,你这一年多,做的不错!”守汉给了儿子一个很高的评价。

“你这上面说的,在台湾各处选择河流修建水利之事,如今进展的如何了?”。…。

守汉用手指悠闲的敲打着说帖上的一段文字,眼睛里带着欣喜的光芒看着儿子年轻的脸。

在台湾兴修水利,大抵就是为了灌溉开垦出来的荒地。至于说形式,无非是庄民合筑,官民合筑,番民合筑。佃户合筑等四种形式。

高山族的基本社会单位是社,而汉族移民的单位是庄。庄民合筑,佃户合筑,特点就是本地百姓出资、出力,兴修的小水利主要还是为本庄的田地灌溉、人畜用水服务,而官民合筑的,则是以抚垦局出钱粮,选择某一处河流流域进行兴修,附近各处的庄民和番民都可以享受到这座水利工程的好处,而且可以到工地上做工。来挣自己的一份工钱。

而番民合筑所兴修的小水利,则是汉族和高山族合力所筑,造福两族人民之用。

“位于嘉义的番子陂、位于云林他里雾社的他里雾圳、位于淡水芝兰堡附近的水枧头圳,都是番民合筑的,官家给了些钱粮津贴。租借了些工具,提供了


状态提示:第三百九十八章 父与子的对话--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