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青春校园>品读历史—宋>第65章 巧布疑兵

回到原来的话题,辽国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拿龟缩在城墙中的宋军,却是毫无办法。

要知道,辽军之所以能来无影,去无踪,那是因为他们的机动性强。除了武器、随身的盔甲外,所带的粮草只够个人维持两三天左右。以往都是边战边打劫,工作娱乐两不误,可现在,这一套早已行不通了。

宋军和对手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早已摸清了辽军底细,雁过拔毛这招已经流行开来,宋军把所有储备的粮食都放至重兵把守的城内,这样一来,辽军如果攻不下城池,那就得不到粮食,吃不上饭,其结果就是没法儿打仗。

没了补给,饿也能把辽军给饿垮。

事实上,辽国每次南下都是专门的抢劫队伍,上次有,这次依旧有。

上次碰到的是杨业,这次碰到的是张齐贤。

作为特色,抢劫已经成为了必修课。此次负责抢劫的队伍由耶律蒲奴宁带领。可以说这位仁兄不是一个合格的土匪,在他还没有抢劫到财物时,就先碰了一鼻子灰,这也体现出了这位仁兄的业余水平。

代州,再一次让辽国劫粮队铩羽而归。

此时代州的骁将们正在南门列阵,和耶律蒲奴宁所带的辽军来了场激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败退下来。副部署卢汉斌胆小怕死,认为坚守待援方为上策。

可作为城池的守卫者,张齐贤却认为此战可打。

张齐贤,字师亮,最早出现的记载是在太祖西巡时马前献策。(十策为:下并汾;富民;封建;敦孝;举贤;太学;籍田;选良吏;慎刑;惩奸。)

当时的张齐贤是一介布衣,没有任何的功名,但太祖却独具慧眼,认为此人将来必有一番作为,决定磨砺一番后,委为重用。

璞玉,不经雕琢,是不会成为无价之宝的。

十年后,璞玉终于雕刻而成。现在,终于轮到张齐贤为国效力的时候了。

张齐贤不是武将,对打打杀杀的事情自然不擅长,但这并不能妨碍他的成功。

代州刚打了一场败仗,士气低迷,将领惧敌,断然是抵挡不了辽军铁蹄进攻的。于是张齐贤决定向驻守在并州的潘美请求支援。

潘美也一口答应,表示一定去支援。实际上潘美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信使带着潘美的密信向代州出发了,可这位信使的运气实在是太背了,走到半路,被辽兵发现给捉住了,密信也落在了辽兵的手中。

咱们之前说过,这是一支劫粮队,不是辽军主力,小打小闹还凑合,可要和宋军主力对抗,显然有些吃亏。[注:山西代州一带由潘美主力驻守]

耶律蒲奴宁打定主意,碰到宋军主力立即脚底抹油——开溜。

潘美按照预期出发,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在潘美离开并州走到一半时,收到一份加急诏书,内容大致是君子馆战败,宋太宗令各路将领不得擅自行动,违者严惩不贷。无奈之下,走到半路的潘美又带着部队原路返了回去。

“不是兄弟不帮你,实在是君命难违呀!”潘美还特意派信使向张齐贤诉说自己的难处,并希望他能体谅理解。

张齐贤很豁达,表示理解。可理解归理解,毕竟外面还有一帮子抢劫犯拿着麻袋,手持武器在周围转悠,总不能让他们也理解吧!

既然别人靠不住,只能靠自己了。张齐贤不是武将,自然不会拿刀和人家对砍。可他也有着自己的优势,就是冷静的头脑和他的足智多谋。通过侦查发现,辽军之所以在外边转悠,迟迟不进攻,一是得到了潘美驰援的消息,二是在等待更多的援兵。

“敌人数量不多,而且贼军只知潘美前来,不知他退回的事。”

援兵没了着落,换成一般人苦恼还来不及,可张齐贤却意识到一个空手套白狼的大好时机来到了。

于是他决定半夜派二百名士兵,每人手持一面旗帜,身负一捆干草,到城西三十里的地方,列队竖起旗帜和点燃柴草。

这并不是开篝火晚会,而是向辽军传达一个信号——宋朝大军到来了。

当游荡的辽军看到火光后,顿时慌了手脚误以为是援军到了,于是果断采取后撤,打算撤退到安全的区域。

事情到这可以结束了,敌人暂时撤退了,小把戏也可以收场了,可张齐贤并不打算就这样潦草的结束。

张齐贤懂得抓住时机,他算准了辽军后撤的方向——土墱寨,并预先在这里埋伏了他所能动员到的全部士兵。

辽军是非常守时的,恰当时机的在这里经过,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从踏入这一刻起,这里便成为了他们的坟墓。

在黑夜的掩护下,宋军用弓箭射杀不断逃命,惊慌失措的辽军士兵。这时的辽兵真应了那句古话“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们再一次体会到血债是要用血来还的。

此役,宋军俘获辽军北大王的儿子一人,帐前舍利一人,杀敌数百,缴获战马两千匹、武器盔甲千件。史称土墱寨之战。

偷鸡不成蚀把米,要是耶律蒲奴宁知道自己儿子被俘后,会不会被活活气死?

这一仗,张齐贤临战不乱,利用自己对地形的熟悉,故布疑兵,并以伏兵偷袭,最终以少胜多,打败敌军。不仅鼓舞了士气,更让辽军意识到,宋朝并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张齐贤也因此役而名声大震,他的仕途也一路青云直上。顺便提上一句,张齐贤同志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复合型人


状态提示:第65章 巧布疑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