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铁血大民国>第 509 托洛茨基的胜利 五

“轰轰轰……”

光秃秃的山丘被硝烟笼罩,爆炸的火光又将蓝黑色的烟雾撕开一个模糊不清的口子,火光消失后,更多的硝烟又重新覆盖了山丘,干旱的山野间少有的那一点生机,似乎在这一轮轮炮击中完全丧失了。山丘对面的一处被黄土覆盖的掩蔽部内,第14集团军司令员别洛夫正拿着望远镜仔细观察对面的炮击,旁边的集团军参谋长卢里耶和第55步兵师师长维茨尔科也同样拿着望远镜在观战。

炮声一停,望远镜里就出现一股看上去有点稀疏的黄绿色人流,喊着“乌拉!乌拉!”的口号发起了冲锋,那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红军突击营,都是由西线战场的老兵组成,并且模仿德军突击兵的配置,装备了最新式的—23冲锋枪(则代表着设计该冲锋枪的设计师托卡列夫)、60迫击炮、木柄手榴弹、莫辛.纳甘步枪和仿造刘易斯轻机枪的m1922式轻机枪等武器。

山丘上忽然绽放出一团火光,接着就响起了机关枪的声音,这个红军突击营的攻势顿时就为之一滞。但是并没有被完全遏制,迫击炮和m1922轻机枪架了起来,反击的火力很快就压制住了山丘上的华军,接着“乌拉!乌拉!”的冲锋口号声又一次响了起来。很快一面绣着金色镰刀锤子的红旗就在这座阻挡了红军进攻步伐整整12小时的山丘上升起了。可是包括别洛夫司令员在内,掩蔽部里所有的红军高级军官的脸上都没有露出喜悦的表情。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军队是主动后撤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从10月15日夜开始。中国军队就采取了且战且退的战术。两天来,他们已经向西撤退了超过70公里,如果再这样后撤三天,中国人就要退回伊拉克境内了!可是红军第14集团军能一路追过去吗?

“维茨尔科同志。准备组织部队向前推进吧。”别洛夫放下望远镜,轻轻叹了口气,紧紧拧起了眉毛,又对集团军参谋长卢里耶道:“去给志愿军总司令部发电,向他们报告这里的最新进展。请求进一步的指示。”

对于苏联现在所面临的困难,像别洛夫这个级别的红军高级将领都是非常清楚的。虽然苏联在国际上摆出一副张牙舞爪的姿态,好像马上要发动世界革命解放全人类了,但这都是假象,苏联的真实情况并不好,外部被五国同盟包围,面临着极大的军事压力,第一个五年计划又因为帝国主义的封锁而进展缓慢。

所以苏联必须要想办法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为此联g党内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托洛茨基同志的“世界革命、继续革命论”;一种就是目前受到压制的,列宁和斯大林提出的“一国社会主义论”。其实这两种理论说白了就是用拳头打出一个建设社会主义苏联的环境,还是用同帝国主义妥协的办法来换取和平发展的机会。

而现在的苏联是托洛茨基派当权,所采取的战略自然是打出一个和平环境来的“世界革命、继续革命论”。因此才有了波兰解放战争、才有了日本革命、才有了印度革命和现在这场波斯战争。

波斯战争则是托洛茨基一系列革命组合拳中的最关键一击,只有在波斯把大英帝国打疼,打得大英帝国的江山摇摇欲坠,英国佬才会主动向苏联乞和。托洛茨基的“世界革命、继续革命”才算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可是现在的苏联却没有实力在波斯同英意中三国打一场持久战,不仅是苏联的重工业难以支撑几十万苏波军队在波斯长期同英意中三国联军消耗。就是苏联西部和东部所面临的中德两国的巨大压力,也不允许苏联在波斯没完没了的打下去——如果让德国和中国透过波斯战争窥破了苏联的虚实,他们恐怕就要发动一场全面入侵来消灭布尔什维克政权了!

所以托洛茨基给图哈切夫斯基的指示就是速战速决速胜,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胜利,让全世界都见识到苏联的厉害,迫使英国求和。同时也震慑住对苏联和波兰领土有野心的中国和德国。

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图哈切夫斯基才会在英意中联军刚一露出破绽的时候就全力出击。制定了佯攻中国远征军,以吸引意大利远征军北上决战的策略。而整个策略的重点就是中苏两军在代赫洛兰一线的打成胶着。让南线的意大利远征军觉得有机可乘,北上来安迪梅什克钻圈套。可是图哈切夫斯基怎么也没想到,中国远征军居然那么“不经打”,第14集团军才猛攻了半天,他们竟然不顾廉耻地后退了!更可气的是这些中国人也不是痛痛快快的溃退,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且战且退。第14集团军在场面上好看,但实际消灭的敌人也不多,可是在南线的意大利远征军看来,却是苏联志愿军节节胜利,中国远征军难以招架步步败退,以意大利人的胆子,他们还怎么敢北上来送死?如果真的等到中国远征军退回伊拉克境内,他们就有可能被转用于阿瓦士一线同意大利远征军会师……

“不行,不能再等下去了!”

看着地图上中国军队距离伊拉克边境越来越近,意大利军队则在阿瓦士周围顿兵不前,图哈切夫斯基的耐心终于耗尽了。他猛地一拍地图桌,大声吼道:“给亚基尔同志下令,放弃安迪梅什克作战,以第16集团军、第17集团军、第1骑兵集团军、第一坦克军、波斯第一集团军组成南进集群,立即南下击破阿瓦士一带的意大利远征军主力,迫近阿拉伯河!”

一声令下。在场


状态提示:第 509 托洛茨基的胜利 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