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重生东汉末年>第二百五十七章 塞外之战(二十五)

塞外三城所以能够在塞外立足,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是对于中原各大豪族与草原各部鲜卑人来说的。

因为塞外三城是建立在长城之外的,这里游离于大汉朝廷的势力范围之外,既不受大汉朝廷所保护,又没有强大的鲜卑部落侵扰。因此,对于中原的各大商队来说,运输与交易的安全性和交易公平的重要性便愈凸显出来,这是交易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本。而郭斌作为中原极负盛名的名士,位高权重,又与中原各大豪族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所以众人对他是能放心得下的。况且,在黄巾之乱中,郭斌率领七百部曲南征北战,立下惊世奇功的事情天下间谁人不知?若说在中原有人能于塞外三城中镇住场子,除了皇甫嵩外,怕便只有郭斌了,他可是敢带着七百人往二十万黄巾大营之中冲击的猛人啊!

而对于鲜卑各部来说,塞外三城是建在自己地盘上的,所以安全上反不用考虑太多。况且,由于距离极近,物资的运送也极是便利,这便省却了一大笔运输费用。不过,也不是说鲜卑人便毫无顾忌,万事大吉了,他们的弱点在于“粗鄙无闻”。鲜卑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在贸易中便必须要以汉字为基础,无论是签订合同还是点验数目,都要以汉字和汉语作为通用语言,这也是混迹在塞外三城的鲜卑人大多可讲一口流利的汉语的重要原因。

汉人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一字褒贬的精妙之处自然不是只学了一点日常用语的鲜卑人所能领会的。因此,在双方交易的过程中,或是在签订的合同之中设几个语言的漏洞,故意利用模棱两可的字眼欺瞒鲜卑人,便成了许多汉人的选择。

由于文化的优越性,科技水平的先进性,军事实力的强大,汉朝国力的强盛,使得此时的汉朝人在面对四夷之时天生便有无比的优越感。而这时的鲜卑人,在汉人眼中都是野蛮人,俗称蛮子,算不得同类物种的,因此对他们进行欺骗和敲诈行为,并不会产生多少心理压力,更不会受到人们的指责。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这就像是拿着香蕉逗弄宠物一般,其他人见了只会哈哈大笑,谁又会因为你逗弄了半天却一根香蕉都未曾送出,而对你大加指责呢?

然而,正是这种情况的屡次出现,使得汉人多狡诈的印象深深地刻到了鲜卑人的骨子里,这是无数鲜卑部落在贸易中受到汉人欺瞒的血的教训。因此,他们在贸易上最大的诉求,便是交易的公平性。

张世平与苏双,多年从事于中原与草原上的转口贸易,在鲜卑人中颇有声望,所以鲜卑人愿意相信他们。而在建立了这塞外三城后,张、苏二人凭借着多年积攒下来的人脉,使得塞外三城迅走上正轨。此后,更是在交易的便利性和公平性上下了很多苦功夫,使得这一年来塞外三城交易行中的贸易活动都进行得极为顺利。因为尝到了甜头,并了解了交易行中先进合理的贸易制度,鲜卑各部对于塞外三城的认同度和信任感自然会更加提高。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塞外三城的名声便这么打出去了。

因此,塞外三城无论是在鲜卑人中还是在汉人贸易商队中,都是不可替代的,两者都需要这么一个“不赚差价”的“中间商”作为交易的第三方,来监督贸易的实行。说得更加直白一点,如今的塞外三城,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某宝的官方一样,其努力保证的,便是双方交易的公平合理进行。不过,塞外三城的控制手段并不是支付宝,而是中心城中庞大的仓储区。在交易进行之前与交易敲定之后,无论是看货还是验货,都要有交易行工作人员的介入方可。只有这样的交易,才能受到塞外三城官方的保护。

而一切私底下的交易,既不受官方保护,更是被列入严厉打击的范畴。因为所有通过交易行进行的贸易,都要缴纳税金,而那种越过交易行私下交易的偷税漏税行为,其交易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经查出,便永远失去了在塞外三城中进行贸易的资格。

因为塞外三城建立不久,中原商人与鲜卑人双方尚处于小心翼翼,互相试探的阶段,极少有人敢于越过交易行私下交易的。不过,这种大胆的行为也并非没有出现过,只是双方不敢冒险在城中交易,而是约定好时间和地点,私下里去城外交易。然而,当时汉人商队的货物尚未抵达双方约定的交易地点,便被人劫了,连人带货物,都消失无踪。这件事曾在当时引了极大的轰动,从此以后,汉人贸易队的领们便再也不敢如此冒险了。

草原上出产的各种货物,因为其附加价值本来便不高,又省却了一大批运输费用,故在双方交换时是处于劣势的。而若是鲜卑各部统一起来,其所要交易的物品自然也要统一进出。在这种情况下,先不论这个统一的部落在规则之外,利用其强大的实力对塞外三城提出各种诉求,单是统一提高货物价格,便够中原商人们喝一壶的。这就好像是垄断货物的卖家一般,可以随意操纵市场价格,届时塞外三城怕就不是郭斌说了算的了。若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好像如今控制石油的中东产油国一样,可以通过油价的涨幅控制世界经济。

因此,塞外三城是不允许有一个统一团结的鲜卑部落存在的,只有在草原上玩平衡,不断挑起鲜卑各部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才是保证塞外三城持久存在,维护郭斌利益集团根本


状态提示:第二百五十七章 塞外之战(二十五)--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